詞兩首
〖教學目標與訓練重點〗
1、 掌握“舸”“崢嶸”“遒”“遏”“檣”“天塹”等詞語。
2、 通過詩歌的形象和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領會詩歌的意境。
3、 學習鑒賞詩歌的用詞。
4、 學習描述詩歌的意境。(口頭的,書面的)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沁園春長沙
一、導入
齊背《沁園春雪》
讓學生復習理解并賞析,歸納欣賞要點,明確本單元教學目標
1、積累
2、領悟(由景、物、事到情、理)
3、鑒賞(用詞、修辭、表達技巧)
4、表達(運用相關術語表述鑒賞結果)
二、聽讀
掌握生字詞
三、朗讀
四、參照預習提示注解,理解創(chuàng)作背景
補充
1、 當時農民運動蓬勃發(fā)展的形勢
2、 毛澤東曾就讀于長沙師范
五、根據(jù)《沁園春雪》的思路與層次,嘗試理清《沁園春長沙》的思路層次,并分析其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
六、賞析上片(討論)
1、 起句交代了什么內容?“獨”字寫出了怎樣的情境?是否表示橘子洲頭的清靜與人少?
2、 一個“看”字領屬到哪一句為止?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作者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繪這幅畫面的?哪些詞語具有表現(xiàn)力?“一切景語J情語”這幅圖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作者為什么不寫“落葉”“枯草”之類,你能聯(lián)想到哪些寫秋的詩句。)
3、 看到這幅湘江深秋的一派絢麗的壯美的畫面,作者想到了什么?采用何種表達方式?
4、 朗讀
5、 口頭描述上片的意境。
七、賞析下片
1、 朗讀
2、 “攜來”句與上片哪一句呼應?詩人展開聯(lián)想,想到了什么?“曾”“憶”二字的表達作用是?
3、 作者回憶以前的時光是為了什么?
4、 如何理解“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八、總結全詞
全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
下闋抒情,通過回憶,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產主義戰(zhàn)士雄姿英發(fā)的戰(zhàn)斗風貌和豪邁氣概,藝術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沁園春長沙》一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這首詞上闋寫景抒情,下闋追憶往事,而以“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闋貫串起來。從上闋的“誰主沉浮”引出了下闋的“糞土當年萬戶侯”和“到中流擊水”的豪情壯志,突出了同學少年的崢嶸歲月,這就含蓄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正是需要這樣胸懷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奮斗的熱血青年來肩負主宰大地的重任。
九、背誦
十、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
十一、板書設計
附錄
沁園春1長 沙2
一九二五年
獨立寒秋3,湘江北去4,橘子洲頭5。看萬山紅遍6,層林盡染7;漫江碧透8,百舸爭流9。鷹擊長空10,魚翔淺底11,萬類霜天競自由12。悵寥廓13,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14?
攜來百侶曾游15。憶往昔崢嶸歲月稠16。恰同學少年17,風華正茂18,書生意氣19,揮斥方遒20。指點江山21,激揚文字22,糞土當年萬戶侯23。曾記否24,到中流擊水25,浪遏飛舟26?
[注釋]
1、 沁園春:詞牌名。詞,是我國傳統(tǒng)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裁,起源于隋唐之際,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樂(興起于隋唐,由漢族音樂、少數(shù)民族音樂與外來音樂融合而成,隨著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會,故名)曲調的歌辭,在發(fā)展過程中漸與音樂分離,成為純粹的文學樣式。詞牌,最初是特定的詞樂曲調的名稱,后來成為特定的詞體格式的標目。某些詞牌的命名,與創(chuàng)始之作的內容有關聯(lián),但后人倚聲或依譜繼作,則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賦詞牌本意,也可以撇開詞牌本意自由發(fā)揮(為了說明詞作的主題或內容,有時作者在詞牌下自擬標題或加寫小序)。毛澤東同志的詞,皆屬后者。
2、1911年,十八歲的毛澤東同志來到湖南省會長沙,開始了他在此地長達十三年之久的求學和革命斗爭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1918年4月,與何叔衡等同志創(chuàng)立了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為奮斗目標的新民學會。1919年起,他先后在長沙修業(yè)小學、第一師范附屬小學等校任教。“五四”時期,他組織領導了長沙學生和市民的愛國運動,主編《湘江評論》,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論文,引起了全國進步思想界的重視。隨后,又領導了驅逐湖南督軍兼省長、皖系軍閥張敬堯的斗爭。1920年9月,他與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又組建了中共湘區(qū)委并任書記。1923年4月,他離開長沙,赴上海、廣州等地繼續(xù)從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導農民運動。同年秋,自韶山赴廣州接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懷1911至1923年間在長沙的求學生活和革命斗爭經歷,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開發(fā)表于《詩刊》1957年1月號。
3、謂獨自一人佇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風之中。唐杜甫《樂游園歌》:“獨立蒼茫自吟詩。”
4、湘江:源出廣西靈川東海洋山西麓,流貫湖南東部,經長沙北去,于湘陰蘆林潭入洞庭湖。全長817公里,是湖南境內最大的河流。
5、本句補出“獨立”的具體處所。橘子洲:在長沙西湘江中,古時洲上多美橘,因此得名。洲形狹長,故亦稱“長島”。
6、清周之琦《好事近輿中雜書所見》詞四首其二:“看萬山紅葉。”看:此系領字。據(jù)格律,當領起下四句十六字;據(jù)文義,則直貫至“萬類”句為止。萬山:群山。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諸峰。萬,言多,非確數(shù)。詩詞中凡言 “萬”“千”“百”,義多同此。紅遍:岳麓山上多楓樹,經霜后滿山皆紅葉,故云。
7、層林:林木隨山勢高下而層疊,故稱。盡:全、都。本句承上,謂岳麓楓林之紅,若顏料染成。
8、漫:滿。碧透:謂江水碧綠至極。
9、百舸:泛指眾多的船只。漢揚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謂之舸。”爭流:三國魏嵇康《琴賦》:“爾乃顛波奔突,狂赴爭流。”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卷上《言語》載晉顧愷之贊會稽山川之美曰:“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本為群波競逐而涌流,此處轉以形容群舟爭相行駛。
10、謂雄鷹展翅搏擊長天,迅猛矯健。鷹擊: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鷹隼擊。”《漢書》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鷹隼擊。”皆謂搏殺凡鳥。
11、翔:本指鳥兒不扇動翅膀的飛行,此謂魚兒悠然自得地輕緩游動。 以上二句,可參看《詩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于淵。”斎國魏曹植《情詩》:“游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
12、謂天地間的一切生物都在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著各自的無拘無束的生存形式,象是在比賽看誰更自由。霜天:深秋季節(jié)。深秋霜降,故稱。
13、悵:惆悵、感慨。寥廓:空闊貌。
14、主:主宰。沉浮:泛指世上一切事物的消長興衰。以上三句意謂:面對廣漠無垠的天地,感慨叢生,不禁要問,要思索:國家和社會的命運究竟由誰掌握?
15、謂自己曾領著許多朋友到此地來游覽。攜來:挽手領來。侶:同伴。
16、崢嶸歲月:南朝宋鮑照《舞鶴賦》:“歲崢嶸而愁暮。”斔溫接巍妒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聽》詩:“歲月驚崢嶸。”斀暈感嘆流年之辭,毛澤東同志轉用以指不平常的斗爭歲月。崢嶸,本形容山勢高峻,引申則有特殊義。
17、恰:正值。此亦為領字,領起下四句。同學少年:杜甫《秋興》詩八首其三:“同學少年多不賤。”
18、風華:風采。茂:美、盛。
19、意氣:情志、氣概。
20、揮斥:奔放。方:正。道:強勁。
21、指點:謂評論。
22、謂自己和同志們所寫的文章充溢著激昂慷慨的革命精神。
23、糞土:名詞動用,視……如糞土。萬戶侯:漢代制度,列侯大者食邑萬戶,即封地內有萬戶以上人家,所交賦稅供其享用。此處借指大軍閥、大官僚。
24、還記得不?此三字提唱,引出下二句,即“記否”的具體內容。
25、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擊水:毛澤東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詩詞十九首》的書眉上批注道:“擊水:游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shù)。一群人終于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26、夸張語,謂游泳時掀起的波浪遏止住了江中快速行駛著的船舶。本篇守譜押用一部平韻,韻腳分別為“秋”、“頭”、“流”、“由”、“浮”、“游”、“稠”、“遒”、“侯”、“舟”。按律,首句不必入韻,“秋”字蓋添葉。
[賞析]
領會本詞,應當從審視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人手。
首句“獨立寒秋”,猛地推出一個“特寫”:秋氣清寒,充斥宇內,氛圍是凝重的,又是寥廓的;“我”獨立于寒秋之中,盡情呼吸和感受著不見形影、漫無邊際的秋之氣息,內心與外物化為渾沌的一片,一種蒼涼、蕭瑟之感油然而生。這就為引發(fā)下文的種種情思,蓄積了得以“飛流直下”的勢頭。
獨立了多長時間?不知道。感受了多少寒意?不知道……我們只看到:“我”終于從默默無語的佇立中,從融身心于天地之間的沉思中,從對清虛的自然之氣的感受中醒來了;霎時以飄瞥四方的目光,關心起自然長卷上的“萬類”來。我們要著重體察“我”的視點,看它是怎樣在大千世界中流動的。
這視點投向了北去的湘江。這是粗粗一瞥,并不稍停,是由“悄然凝思”到“視通萬象”的過渡和轉折。
繼之,它開始專注了。目光指向紅遍的萬山盡染的層林,滿江的碧水,爭流的百舸,奮擊長空的雄鷹,活躍于江中的游魚。很顯然,“我”在此時此刻最關心、最感興趣的,是濃烈的色彩--紅要紅個遍,碧要碧個透;是數(shù)量--萬山、層林、百舸,多多益善;是競爭--紅與碧爭輝,舸與舸爭流,鷹與鷹較量,連游魚也欲與雄鷹比翼。這是在流動中的定點觀察。“我”對這些感興趣的自然物全不放過,要一一看個夠;又顯得相當急切,所以不斷地移動視點,上下、左右、遠近、高低……追隨著“我”的飛動而又不斷打住的目光,我們可以分明地體察到:這是一位多么熱情地留心萬物,多么執(zhí)著地窮究生命之謎,多么興奮地為運動、為競爭助威喝彩的“我”啊!至此,“我”的色彩和情韻,由最初的冷峻、肅穆、心游太玄,一變而為熱烈、瀟灑和喜悅。前者醞釀了后者,后者又使前者顯得分外深沉,一而二,二而一,“我”的形象在詩情的運動中豐滿了,完整了。
經歷了這種由“獨立”到“流連萬象”、“顧盼自如”的感情演化過程,“我”,可以將目光再一次投向廣闊無垠的天地,再一次將心事通連于廣漠的玉宇了。這,不是“獨立寒秋”式的悄然神往、有所思又無所思了,它升華為對世事、人生的執(zhí)著探詢和求索。“我”總觀萬象,喜悅地贊嘆:“萬類霜天竟自由”,一切都在運動,一切都在發(fā)展,一切都在尋覓著通向“自由”之路!“我”思慮遙遠,感慨萬端,禁不住要問:世界的命運,人類社會的升沉變化,到底由誰來主宰?歷史的縱深感與現(xiàn)實的緊迫感交織在一起,“我”的胸襟和抱負閃射出哲人的睿智的光輝。
下片的“我”,不是同大自然發(fā)生關系,而是同“人”,同“人”的一個群體發(fā)生關系。所以,要特別關注“我”與他人的感情交流,他在活生生的人際關系中的喜怒哀樂和愛憎好惡。
隨著上片的結束,深沉的哲理思索告一段落。在宏觀地揣摩了一個人生的、社會的、歷史的、現(xiàn)實的大課題之后,舊地重游的“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青年時代在此求索并開展革命斗爭的往事。“攜來百侶曾游”,多少年輕的朋友結伴而來,那么活潑,那么暢快,回憶起來,那時光、那生活簡直充實而豐富極了!娓娓道來,心弦的鳴響如流泉之叮咚。然而,“我”的胸襟和視野畢競是開闊的,此時此刻的感情基調畢竟是深沉和飛揚的。他的注意力不在游戲于山水之間,而在對山山水水的富于使命感的指點,在于對1925年中國革命形勢的科學估量,以及對革命領導權歸宿問題的正確判斷,因此,叮咚的感情流水頃刻間化成了浪拍云天的江潮。以“恰”字為銜接,為轉機,“我”一口氣噴發(fā)出六個四字短句--“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音調鏗鏘,節(jié)奏短促,感情越來越激越,氣勢愈來愈磅礴。種種追憶和萬千思緒壅塞在一起,終于進發(fā)出一聲驚動天地的強音:“ 糞土當年萬戶侯”!看來,“我”是執(zhí)著于“大”、“深”、“遠”、“烈”的,是留意于歷史發(fā)展的態(tài)勢的。“我”的性格風貌在這里得到進一步的強化與實現(xiàn)。上片中的“哲人”加“斗士”了。其心態(tài)、其情韻、其內涵、其外露、無不閃射著不受羈勒、飛揚騰埠、雄視古今、宏觀在胸、微觀在握、風流機智的耀眼光華!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我”,沒有個人的單獨突出,沒有“舍我其誰”的架勢,他有機地、自然地融合在“書生”、“同學”之間,他是群體中的一分子,他“在叢中笑”。這大概是“我”之力量的真正源泉吧?這大概是“我”之信心的真正依靠吧?詞作的思想意蘊到此處結晶了:誰主沉浮?“我”的“我們”,“我們”的“我”!有了這,“萬戶侯”將化為“糞土”,正茂的風華將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在攀上了詞作的思想峰巔之后,最后三句,以意味深長的一問作收:“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內容是加重的,沖力是巨大的,但問得很瀟灑,舉重若輕。所留戀者,難道僅僅是字面上揭出的湘江游泳之事么?非也。“我”和“我們” 作為革命狂瀾之掀動者的英偉形象,正神完氣足地凸現(xiàn)于這結穴的一問之中!
[沁園春長沙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