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6ayo2"><delect id="6ayo2"></delect></sup>
<fieldset id="6ayo2"></fieldset>
<del id="6ayo2"></del><del id="6ayo2"></del>
  • <fieldset id="6ayo2"><menu id="6ayo2"></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6ayo2"><menu id="6ayo2"></menu></fieldset>
    <tfoot id="6ayo2"><input id="6ayo2"></input></tfoot>
    <ul id="6ayo2"></ul>
    • 在线免费成人亚洲av,无码毛片一区二区本码视频,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36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2-05-19 09:20:01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錦六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錦六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會用米、厘米量,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能力點:1、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5、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1、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6、養成認真、一絲不茍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1、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1、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在古代,沒有尺子時,人們用什么進行測量?(手腳)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長度。

        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米尺、軟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是1厘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并回答量的結果。

        4、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現了什么?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后,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作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認識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并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一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這根繩子有多少厘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后,

        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并讓學生齊讀兩遍。

        三、拓展運用:

        1、教師出示1盤卷尺,告訴學生這是1盤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較長的距離。量跳遠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實踐活動:試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度。

        量跳遠的距離。

        (指導學生:要先確定兩個點,一個是跳的起點,另一個是跳完后腳后跟所在的點(終點)。量的時候,尺子要從起點拉到終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課后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5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能力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學難點: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直尺、各種直、彎的實物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一幅圖,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彎的,問:走哪條路比較近?

        為什么?師: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

        1、認識線段。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和彎的吸管、鉛筆、繩子、直和彎的鐵絲等,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么?

        找出你認為直的東西。

        從鉛筆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們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書本的邊等都有兩個端點。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并在線段的兩端點兩個點,告訴學生這就叫做線段。

        問:我們身邊哪些東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為什么?

        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2、線段可以度量嗎?

        試量課本第5頁的線段,互相交流量法。師總結:先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點,再看線段的右端點對著尺上的刻度數是幾就是幾厘米。

        3、畫線段。

        用手勢表示3厘米大約有多長。是畫3厘米長的線段,并說出畫法。

        總結: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鉛筆尖沿著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標上兩個端點,并且在線段下面寫上3厘米。

        討論:用斷尺怎樣畫出3厘米長的線段?

        三、拓展運用: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為走哪條路最近?

        3、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實踐活動:估一估,再量一量。

        課后小結: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6~7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學會量整厘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厘米長的線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鞏固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能力點: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認真細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學會量整厘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厘米長的線段。

        教學難點:估測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實物、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這單元我們學了什么?小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學生匯報整理的結果。

        誰能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1米呢?我們身邊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什么是線段?估測線段的長度。

        三、拓展運用:

        1、拿一張紙條,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組合作量鉛筆、本子、墨水瓶、成員的身高、課桌。

        3、練習一第6題。先估測一下所量物體有幾個小方塊長,再用小方塊實際測量一下,然后將估測與實測的結果對比,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4、練習一的8題。先估計每條邊的長,再實際測量,交流測量的方法。

        5、第9題,學生動手試一試,再計算,說明計算的方法。

        6、第10題,先估計,再量一量。

        開放題:1、數線段。

        2、小紅離學校有三條路可走,走哪條路最近?

        課后小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幾個十就在計數器的十位上用幾顆珠子表示,幾個一則是在個位上用幾顆珠子表示。

        2、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能正確地說出個位、十位、百位的名稱和順序。能正確熟練地讀寫100以內的數。

        教學重點:

        掌握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

        知道個位和十位的意義。

        教學教具:

        計數器、數位表、課件、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教學情境圖:這是什么?你知道每種顏色的紐扣各有多少粒嗎?

        學生匯報:黃色紐扣有四十粒,藍色紐扣有二十七粒,粉色紐扣有三十三粒。

        教師:你知道這些數該怎樣讀寫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塊知識(板書課題)。

        二、互動新授: 教學例3 用學具擺40根小棒。

        教師:先說一說它的組成,然后想一想,4捆小棒(即40根)應該擺放在計數器的哪個數位上呢?

        學生:試著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40,邊撥邊說:4個十在十位上,撥4顆珠子。

        教師:你能對照著計數器寫出這個數嗎?說說你是怎么寫的?

        學生匯報:十位上有4個珠子,對著十位寫“4”,個位上沒有珠子,就對著個位“0”.

        教師:大家一起來讀出這個數。 學生齊讀。(讀作:四十)

        教師說明:讀數時先讀十位上的數,再讀個位上的數。

        教師:27和33又該怎樣擺小棒?在計數器上如何撥珠?寫法與讀法該怎樣做呢?在小組內試一試。 學生小組嘗試探究,完成學習活動。

        教師講解步驟。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33中的兩個“3”意思一樣嗎?

        學生交流匯報:不一樣。左邊的“3”在十位上,表示的是3個十;右邊的“3”在個位上,表示的是3個一。

        教師小結:相同的數字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的意義不相同。

        教師:三種顏色的紐扣一共是多少粒呢?(100粒)100用小棒怎樣擺?

        學生匯報:擺10捆小棒。 教師出示圖片。 10個十在計數器上該怎樣撥珠呢?

        學生個別匯報,教師課件演示。

        請學生對著數位表,同桌互相說一說:從右邊起,第一、二、三位分別是什么數位?

        每個數位上的數各表示什么?

        引導學生觀察:寫數和讀數是從哪邊(左邊和右邊)開始的?

        引導學生概括小精靈的話:讀數和寫數,都從高位起。

        三、 鞏固拓展

        1、完成課本第37頁做一做的第1、2題。 第1題,教師出示數位表,任意在數位表上寫數字,讓學生說出相應的數是多少。 第2題,由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教師請個別學生讀數。

        2、完成課本第38頁練習八的第5-8題。

        四、課堂小結 教師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33頁練習八5至8題

        練習要求:

        進一步鞏固被除數中間或末尾不夠除時要商0的筆算方法

        練習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

        30÷736÷868÷960÷744÷653÷827÷414÷3

        2.列豎式計算,并從中選一題說說自己的算法

        218÷2 704÷5

        3.游戲:比比誰跑得最快

        ⑴700÷77200÷94000÷8880÷4⑵600÷25400÷65500÷5390÷3

        二、綜合練習

        1.643盆花平均放進5個花壇,每個花壇放多少盆,還剩幾盆?

        ⑴讀題,學生獨立完成,請學生板演

        ⑵集體訂正

        2.3位老師帶50名學生去參觀植物園。怎樣買票合算?

        票價{成人10元學生6元團體6元

        ⑴學生獨立思考怎樣買票合算。

        ⑵四人小組討論:你是怎么想的

        ⑶全班匯報。

        三、數學游戲

        1.每人從0-9的數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張,編成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題目。

        2.求出商和余數。

        3.記下余數,作為自己的得分。

        4.每人重復上面的三個步驟,繼續玩,看誰先得20分。

        5.思考:從這個游戲中你發現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1—112頁的例1和例2,第111頁、113頁上面“做一做”中的 題目和練習二十六的第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初步掌握計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筆算小數加、減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少先隊采集中草藥。第一小隊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隊采集了986克。兩個小隊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讓學生先解答,再說一說整數加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2.筆算。

        4.67十2.5= 6.03十8.47= 8.41—0.75=

        讓學生列豎式計算,指名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算的,并注意檢查學生豎式的書寫格式是否正確。

        二、新課

        1.教學例l。

        (1)通過舊知識引出新課。

        教師再出示一次復習的第l題,把已知條件和問題稍作改動,變成例l。讓學生讀題, 理解題意。

        (2)引導學生比較整數加法和小數加法的意義。

        教師:“例1與復習中的第1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 么要用加法算?”

        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說出:從復習的第1題可以看出整數加法的意義是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從例1可以看出小數加法的意義和整數加法的意義相同.也是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因為要把兩個小隊采集中草藥的千克數合起來,所以要用加法計算。

        (3)引導學生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教師板書橫式以后,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寫豎式,并提問:“為什么要把小數點對齊?”然 后把以千克作單位的小數改寫成以克作單位的整數,列出豎式,并提問:“整數加法應該怎樣算?”引導學生說出計算時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再從個位加起。

        教師接著再提問:“為什么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引導學生說出相同計數單位上 的數才能相加。教師告訴學生:小數加法也是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所以列豎式 時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能使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然后讓學生計算,算完后教師提問:“得數7.810末尾的‘0’怎樣處理?能不能去掉?為什么能去掉?”引導學生說出根據小數的性質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訴學生以后在計 算小數加法遇到小數末尾有“0”時,通常要把“0”去掉。

        2.讓學生做第111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檢查學生是否把小數點對齊了,最后集體訂正。

        3.引導學生比較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計算法則。

        教師:“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在計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啟發學生說出小數加法和 整數加法都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小數加法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能使相同數位對齊:

        4.教學例2。

        (1)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得出小數減法的意義。

        教師:“例2的條件和問題與例l比有什么變化?例2的數量關系是什么?”啟發學生說出例2是已知兩個小隊采集中藥材的總數和第一小隊采集的千克數.求第二小隊采集 的千克數;可以看出小數減法也是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所以它的意義與整數減法的意義是相同的。

        (2)利用知識遷移使學生理解小數點對齊的算理。

        讓學生聯系小數加法小數點對齊的算理,說一說小數減法小數點為什么要對齊: 然后教師把千克數改寫成克數并列出豎式,提問:“個位上是幾減幾?”接著讓學生看小數減法豎式,提問:“被減數干分位上沒有數計算時怎么辦?”利用小數的性質使學生理解被減數干分位上沒有數可以添“0”再減,也可以不寫“0”,把這一位看作“0”再計算,以后 在計算時遇到這種情況也可以這樣處理。接著讓學生計算,教師巡視,檢查學生小數點是 否對齊,被減數千分位的處理是否正確,得數的小數點點得是否正確。

        5.比較小數減法與整數減法的計算法則。

        讓學生討論小數減法與整數減法在計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學生明確這和小數 加法與整數加法在計算上的關系是一樣的。

        6.小結。

        教師:“通過學習上面的知識,小數加法和小數減法的計算法則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啟發學生說出小數加減法計算時都要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都要從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師把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完整地說一說。并讓學生看書上的法 則,齊讀一遍。

        7.做第113頁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題目。

        學生做題之前,教師先提問:“整數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整數加減法是怎樣驗算的?”從而說明小數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及驗算方法與整數加減法的一樣。再讓學生做題.檢查豎式的書寫及計算有沒有錯誤,得數的小數點點得是否正確,驗算的格式 對不對。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計算并驗算的。

        三、鞏固練習

        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2題。

        1.做第l題,教師先說明題意,要根據加法算式來寫減法算式的得數,不用再列式計算。學生做完之后,可以提問:“你是根據什么來寫減得的差的?”使學生加深對小數減法的 意義和加減法關系的認識;

        2.做第2題,讓學生獨立做,可以要求學生驗算。教師巡視,進行個別輔導。訂正時, 針對學生易出錯的地方重點說一說。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集合的有關思想(課本第108頁的例、練習二十四的第l、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借助具體內容,初步體會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學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被學生初步體會集合的有關思想方法。

        教具準備:

        利用教具,學具等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談話

        今天老師將把同學們帶人“數學廣角”,讓同學們去認識體會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讀懂統計表。

        教師用電腦課件出示統計表,列出參加語文興趣小組和數學興趣的學生名單。

        說一說:從統計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議一議:三(1)班共有多少人參加了這兩個課外興趣小組?

        教師引導:看來同學們已經發現了問題,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們可以用圈來表示:

        (2)認識集合圈。

        ①用多媒體課件分別出示兩個集合圈。

        ②讓學生先在練習本上畫出集合圈,填上相應的學生姓名,然后再匯報結果。教師根據學生匯報,多媒體顯示填寫內容。并讓學生說一說兩個圖中所表示的意義。

        ③提出問題:

        有的學生姓名在兩個集合中都有,應該如何來表示才能更直觀、更形象、更簡單呢?

        教師利用電腦課件再出來二個空白集合,并填上學生姓名再合并。

        問:你們知道這個圖的意思嗎?(讓學生大膽猜想,說出自己的想法)。

        填寫完成后,再讓學生說一說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義,然后再引導學生將集合圈和統計表進行比較。

        (3)列式計算。

        通過以上分析、討論,學生已經明白楊明、李芳、劉紅這三位學生既參加了語文興趣小組又參加了數學興趣小組,所以是重復的,在計算點人數時只能計算一次。

        學生列式計算,并說說算式的意義。

        三、鞏固運用

        1、課內外作業:

        練習二十四的第1、2題。

        第1題,首先要求學生根據動物的不同屬性“"會游泳的”和“會飛的”把它們進行分類。然后再要說一說中間位置“表示什么”。

        第2題,可以引導學生先把兩天進的貨中重復的部分找出來,然后再計算兩天一共進了多少種貨。學生計算的時候可以用加法進行計算,也可以直接點數。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設計說明

        “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這部分內容的安排,既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體積的意義,又能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本課時內容的特點,我緊緊圍繞體積的意義設計了一系列的數學活動。

        在新知的探究過程中,先引導學生設計測量方案,再進行實際測量。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不斷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過程中,多次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獲得更加強烈的學習欲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發現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必須轉化成可測量的水的體積,即把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已知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思想方法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有刻度的量杯、兩個長方體容器、水、石塊、直尺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提出問題

        1、復習規則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學生交流答案,并說出計算過程)

        2、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提問:(課件出示石塊的圖片)它和上面兩個物體有什么不同呢?(形狀不規則)你能用公式計算出石塊的體積嗎?為什么?(不能直接用公式計算,因為石塊是形狀不規則的物體)

        (2)引入新課: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像石塊這樣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板書課題:有趣的測量)

        設計意圖:先復習舊知,喚起學生心里有關體積的知識,再出示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為新課的學習創設積極的心理狀態。

        自主探究,實驗感悟

        1、啟發引導。

        (1)什么是石塊的體積?(石塊所占空間的大小)

        (2)出示長方體容器、水、量杯等測量工具。

        師:能不能利用這些工具想辦法測量出石塊的體積呢?

        2、設計測量方案。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設計測量方案,然后交流)

        3、匯報測量方案。

        學生匯報時教師要適時追問:把石塊放入裝有水的容器中,水面為什么會上升?增加的那部分水的體積與石塊的體積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還有其他的測量方案嗎?

        設計意圖:實驗前,教師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每個人都產生自己的想法后,再交流。在交流、討論、思考中明確測量方案,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為后面的實驗打下基礎,避免實驗的盲目性。

        4、動手操作,實驗探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你們喜歡的方案,動手測量、計算出該石塊的體積。

        (1)讓學生明確實驗要求。(課件出示)

        ①實驗前:明確測量方案及組員分工。

        ②實驗時:輕聲交流,測量數據要科學、準確,填好報告單。

        ③實驗后:整理結論,回顧反思。

        (2)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驗,填寫報告單。

        (3)交流匯報,實驗演示。

        5、歸納實驗方法。

        方法一:在長方體的容器里放一定量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再把石塊完全浸沒在水中(水未溢出),計算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方法二:將石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中,并將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然后直接讀出水的體積,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方法三:把石塊放入一個長方體容器中,往里面倒水,石塊完全浸沒后,再把石塊取出,計算出下降的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方法四:把石塊先放入容器中,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面剛剛高過石塊,測量水的高度,把石塊取出,再次測量水的高度,用容器的底面積乘兩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塊的體積。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錦六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錦6篇05-13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錦八篇05-09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錦7篇05-07

      有關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錦8篇05-14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模板7篇05-18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匯編五篇05-18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合五篇05-17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模板五篇05-16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七篇05-14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匯總8篇05-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又爽又粗又猛的视频 | 狠狠做五月深爱婷婷天天综合 |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睡熟迷奷系列网站|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亚洲一二三区精品美妇| 欧美性XXXX极品HD欧美风情| 国产精品自拍中文字幕|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性色欲情网站iwww九文堂| 在线理论三级午夜电影| 欧美又粗又大XXXXBBBB疯狂| 国产日韩久久免费影院| 奇米网777色在线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99| 亚洲成人四虎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2020年最新国产精品正在播放| 羞羞影院午夜男女爽爽免费视频| 人妻少妇偷人无码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制服| 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丰满|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色狠狠色噜噜AV一区| 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站|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狠狠爱五月丁香亚洲综|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久久| 波多野结衣乳巨码无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 国产免费高清69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自在线拍免费| 宝贝腿开大点我添添公视频免|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丝袜| 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免费的网站 | 国产精品国语对白露脸在线播放| 欧美黑人大战白嫩在线| 小嫩批日出水无码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