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免费成人亚洲av,无码毛片一区二区本码视频,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36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2-06-07 20:33:19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模板6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模板6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位似圖形的定義與性質.

              2.復習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

              3.解釋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原理.

              (二)能力訓練要求

              1.了解圖形的位似.

              2.能用橡皮筋放出相 同形狀的圖形,體會其中的道理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通過有趣的圖形變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感受圖形變換的奧妙,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

              ● 教學重點

              1.位似圖形的定義.

              2.用橡皮筋放大圖形 的原理.

              ●教學難點

              體會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原理,培養轉換思想.

              ●教學方法

              觀察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在仔細觀察的 基礎上,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體會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數學道理,使學生操作與 思考相結合.

              ●教具準備

              若干個橡皮筋.

              投影片兩張:

              第一張:

              第二張:●教學過程

              Ⅰ.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放投影片4.9.1 A)請同學們觀察一組圖片,思考下列問題:

              1.它們是相似圖形嗎?

              2.圖形 位置間有什么關系?你能尋找出一些規律嗎?

              [生]它們的形狀相同,大小不一,是相似圖形.

              圖形上各組對應點所在直線都經過鏡頭中心P點,A、B是一對對應點,連結后并延長過點P.這組圖與相似圖形比較,多了一些特征.

              [師]這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Ⅱ.講授新課

              大家剛才觀察到的一組特殊的相似圖形,我們叫它位似圖形,那么什么叫位似圖形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135頁定義,仔細理解位似圖形的要求.

              定義講解:

              1.兩圖形相似

              2.每組對應點所在直線都經過同一點.

              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兩個圖形才叫做位似圖形.兩條件缺一不可.此時,把這個點叫做位似中心.這時的相似比叫做位似比.

              鞏固定義做一做.

              [師](放投影片4.9.1 B)

              下面有三組圖形,請同學們觀察,并實際操作一下,看它們是否是位似圖形.老師請一位同學板演.

              圖4-52

              板演結果:

              圖4-53

              [生]通過測量發現,三組圖形的對應邊各成比例,所以它們分別是相似圖形.但連結后發現:(1)、(3 )圖形的每組對應點所在直線交于一點.如圖O、P,(2)卻沒有這個特征,這說明(1)中的兩個圖形與(3)中的兩個圖形都是位似圖形,但(2)中的兩個圖形只是相似圖形而不是位似圖形.( 1)、(3)的位似中心分別是O、P.

              [師]這位同學很具有科學態度,他能準確應用定義解決問題.請大家在圖(1)中任取一對對應點,度量這兩個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它們的比與位似比有關系嗎?

              [生]它們的比等于位似比.

              [師]很好,在(3)中再試一試.

              [生]在(3)中發現也有這個特征.

              [另一生 ]老師,這可以用我們學過的相似三角形定理來證明.

              [師]這就更圓滿了,于是我們 可以得出位似圖形有如下性質:

              位似圖形上任意 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等于位似比.

              請同學們回憶我們本章第3節學過的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敘述作法,并思考放大前后兩個圖形的關系為什么是位似.

              我們嘗試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將一個正方形放大,使得放大后的圖形與原圖形的位似比是3.

              將兩個長短比例為1∶2的橡皮筋系在一起,在選定正方形外取一足點P,將系在一起的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P點,把一支鉛筆固定在長橡皮筋的另一端, 拉動鉛筆,使兩個橡皮筋的結點沿正方形ABCD的邊緣運動,當結點在正方形ABCD上運動一周時,鉛筆就畫出了一個新的正方形ABCD,它們形狀相同,相似比為3.如圖4-54所示.

              圖4-54

              通過連結圖中各對應點連線,發現它們交于一點P,所以用橡皮筋放大后的圖形與原圖形是位似圖形.

              Ⅲ.隨堂練習

              按如下方法可以將△ABC的三邊縮小為原來的 :

              如圖4-55任取一點O,連接AO、BO、CO,并取它們的中點 D、E、F.△DEF的三邊就是△ABC相應三邊的 (實際上,△ABC與△DEF是位似圖形)

              圖4- 55

              1.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用上面方法親自試一試.

              2.如果在射線AO、BO、CO上分別取點D、E、F,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結果又會 怎樣?

              (答案如圖4-56所示)

              圖4-56

              Ⅳ.課時小結

              1.通過觀察與操作,理解位似圖形的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了解位似圖形的性質.

              2.能用位似圖形定義解釋前面學過的橡皮筋放大原理.做到溫故知新,學以致用.

              Ⅴ.課后作業

              課本習題4.12

              預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后半節.

              答案 1:∵△OCD與△OAB是位似圖形.

              △OCD∽△OAB 且兩三角形各對應點連線交于一點O,于是得OCD=OAB.

              ∵OCD與OAB是同位角.

              AB∥CD.

              答案2:放大前后的圖形是位似圖形.用位似圖形的定義去驗證說明.

              Ⅵ. 活動與探究

              老師提供一張同學們比較喜歡的漫畫人頭像.請同學們將這張圖放大一張,再縮小一張,對比 一下自己的杰作,看像不像.

              意圖: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鍛煉各器官的協調性 和對科學認真負責的態度.

              完成后可做一次展評,讓學生欣賞自己的杰作,陶冶審美情操,盡情享受勞動所得的喜悅.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板書設計

              4.9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一)

              一、位似圖形定義

              1.兩圖形相似.

              2.每組對應點所在直線都經過同一點.

              二、用橡皮筋放大正方形

              三、隨堂練習(學生板演)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師出示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十冊16頁的例1:服裝小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襯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師:怎么列式?

              生1:21.45÷15。

              師:我們會計算2145÷15,那么21.45÷15怎么算出它的結果呢?先獨立思考,試做一下,然后在小組內討論吧!

              教師巡視,參與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派個代表來向全班同學匯報:

              組1:我們組是把21.45米化成2145厘米,算式就改寫成2145÷15,變成了整數除法,結果是143厘米,再把143厘米化成1.43米。

              師:有道理!還有不同的做法嗎?

              組2:我們小組認為,因為2145÷15=143,現在被除數是21.45,也就是縮小了100倍,而除數不變,那么商也縮小了100倍,所以商也應縮小100倍,正確的結果是1.43。

              組3:我們小組是列豎式計算出來的。接著把做的豎式放在展示臺上展示。

              師:各小組都想出了辦法,把21.45÷15的結果算出來了。現在老師要提一個問題:哪個小組想的辦法更好?今后都能使用。小組繼續討論。

              組4:組3想的辦法更好,沒有局限性,碰到類似的算式都可以用這樣的豎式計算。

              師:大家同意嗎?

              (學生齊答:同意。)

              師:好,那么大家一起來觀察這個豎式。哪位同學要提出什么問題?

              生2:商的小數點是怎么來的?

              生3:商的小數點是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生2: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師: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生4:因為商的最高位在個位上,而小數點應該在個位的后面,所以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生5:如果商的小數點不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商就不是1.43,商不是1.43,那么驗算的話,商和除數相乘就得不到被除數。

              生6:除到被除數的個位時還余下6,這時要跟被除數十分位上的4合起來一起除以15,合起來的數是64個十分之一,所以得到的商是4個十分之一,那么4應該寫在十分位上,商的小數點自然就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師:說的太精彩了!(學生自發地給以掌聲鼓勵)

              師:現在請同學用自己的話向同桌說說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方法。

              ……

              反思:

              1、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教師出示例題后,就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討論,找到解決的方法,這種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經歷探究的過程,有利于方法的掌握和法則的總結。在小組內每個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能聽取到別人的意見得到一些啟發,也能給別人以提示,最后能在小組內達成一致意見。

              2、小組匯報,增加見識。因為在一個小組里形成了一種意見的定勢,而通過小組匯報,班級里就會出現不同的見解、思路和方法。這樣,讓同學大開了眼界,知道解決一個相同的問題,有不同的方案。最后還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案更具代表性和科學性。這樣,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開闊性不僅得到了培養,而且,學生對“最優化”的意識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和鞏固。

              3、問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貴與疑。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不急于回答,馬上把問題拋給學生,這樣,大膽、充分地相信學生的智慧和能力,給學生以極大的'信心。結果,學生果不負教師的期望,一一做了回答。并說得十分精彩。

              4、教師是紅娘,不是第三者。令人欣喜的是,在這個片段里能聽到學生的追問。并且,其他學生,不等教師開口就情不自禁地回答起來。這樣的情景是老師最喜歡看到的。出現這樣的情景與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分不開的。

              5、變替蝶破繭,為咬繭自出。有意義的學習并非簡單的被動接受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自主探索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生總是在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親身的體驗,可以說,學生參與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越主動充分,所獲得的體驗就越深刻、豐富,這樣,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就提供了“動力源”,真正實現了“教是為了不教”。

              總之,整個片段教學下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情緒很飽滿,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也感覺到有遺憾的地方,致使有的學生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比如:教師沒有進一步引導、講解和舉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組1:我們組是把21.45米化成2145厘米,結果算式就寫成了2145÷15,結果是143厘米,再把143厘米化成1.43米。”這個方案的不足;當組2說出:我們小組認為,因為2145÷15=143,現在被除數是21.45,也就是縮小了100倍,而除數不變,那么商也縮小了100倍,所以商應縮小100倍,得到1.43。”這個方案時,沒有讓組2的同學充分說出這樣做的道理或理由。其實,這個方案就是把被除數看作整數,根據整數除以整數的方法算出商,然后再根據被除數縮小多少倍,除數不變,商也縮小多少倍的規律得到商是1.43。實際上也就是要在商143里點上小數點,追問學生商的小數點該點在哪?這樣做了話的話就能和組3同學的方案整合到一起了。可惜,當時老師沒有按上面的做法去做。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學習畫垂線,認識點到垂線的距離。(課文第66頁的例2、練習十一中的地3、4的相應小題,第5、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明確垂線的重要性質,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間的距離垂線最短。學會用三角板準確的畫垂。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3、通過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畫垂線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4、通過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會用三角板準確的畫垂線。

              教學難點:準確的畫出垂線。使學生明確垂線的重要性質,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間的距離垂線最短。

              教具準備:三角板、直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憶一下,你記得什么叫垂直嗎?

              2、看我們的數學書,每兩條邊都是怎樣的?怎樣用三角板畫垂線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畫垂線。

              板書課題:畫垂線

              二、探究新知

              1、過直線上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三角板上有一個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來畫垂線。

              1)先畫一條直線。

              2)把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直線重合,沿著另一條直角邊畫出的直線就是前一條直線的垂線(直角頂點是垂足)。

              強調:讓三角板的直角頂點落在給定的這點上;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畫線前讓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通過這個已知點。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畫線。當要求直線通過其一點時,要考慮到筆畫的粗細度,三角板的邊與已知點之間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師講解示范后,學生自己動手嘗試著畫一個,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垂線,該怎么畫呢?

              學生動手嘗試,小組內交流。

              2)直線外一點A與直線上任意一點連接起來,可以畫出很多條線段。

              學生獨立的畫出幾條線段,其中包括一條垂線。

              小組內研究交流:這幾條線段在長度上有什么特點?

              小結: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最短,它的長度叫做這點到直線的距離。

              三、鞏固練習

              1、68頁4題畫一畫。

              2、69頁5題。我們在測定跳遠成績時,怎樣測量比較準確呢?為什么?

              3、69頁6題怎樣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個量角器畫一條直線的垂線嗎?

              四、課堂小結:通過學習畫垂線,你有什么體會?

              五、作業:練習畫垂線。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42頁例9、例10和“練一練’’,第45頁練習七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認識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能用列舉的方法求100以內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能通過直觀圖理解兩個數的因數及公因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借助直觀認識公因數,理解公因數的特征;通過列舉探索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體會方法的合理和多樣;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能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發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學生主動參加思考和探索活動,感受學習的收獲,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教學難點:

              理解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鋪墊準備

              1.直觀演示,作好鋪墊。

              出示邊長6厘米和邊長5厘米的兩個正方形。

              提問:觀察這兩個正方形,哪一個能正好分成邊長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課。

              談話:根據上面我們看到的,如果一個長度是原來邊長的因數,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現在就利用這樣的認識,學習與因數有密切聯系的新內容,認識新知識,學會新方法。

              二、學習新知

              1.認識公因數。

              (1)出示例9,了解題意。

              啟發:觀察正方形紙片的邊長和長方形的長、寬,哪種紙片能把長方形正好鋪滿,哪種不能正好鋪滿?先在小組討論,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哪種紙片能把長方形正好鋪滿,哪種不能?你是怎樣想的?

              結合交流進行演示,引導觀察用正方形紙片鋪的結果,理解邊長6是長方形兩邊12和18的因數,能正好鋪滿;(板書:12÷6=2 18÷6=3)邊長4是12的因數,但不是18的因數,就不能正好鋪滿。(板書:12÷4=3 18÷4=4......2)

              (2)啟發:想一想,還有哪些邊長是整厘米數的正方形,也能把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為什么?先獨立思考,再和同桌說一說,并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還有哪些邊長整厘米數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鋪滿?你是怎樣想的? 你發現正方形邊長的厘米數符合什么條件,就能把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

              (3)引導:現在你發現,哪些數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

              指出:大家發現,1、2、3、6這幾個數,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數,我們稱它們是1 2和18的公因數。(板書)

              追問:4是1 2和18的公因數嗎?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數。

              (1)出示問題。

              引導:我們已經知道,兩個數公有的因數,是它們的公因數。那如果已知兩個數,你能不能找出它們所有的公因數呢?接著看一個問題。

              出示例10,讓學生明確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數,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個。

              (2)探索方法。

              引導:先想想怎樣的數是8和12的公因數;再想怎樣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數。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們的公因數,并找出最大的一個。

              學生思考、嘗試,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你是怎樣找8和12的公因數和最大的公因數的?

              結合交流,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書過程)

              ① 分別找出8和12的因數,再找公因數,并確定最大的一個。

              ②先找出8的因數,再從8的因數里找1 2的因數,并確定最大的一個。 提問:為什么可以這樣找8和12的公因數?

              ③先找1 2的因數,再從1 2的因數里找8的因數,并確定最大的一個。 追問:這種方法是怎樣想的?

              小結

              3.用集合圖表示公因數。

              出示兩個圈:8的因數 12的因數(圖略) 讓學生分別說出8和12的因數,教師板書。

              引導:如果要在圖里既看出8的因數和12的因數,又能把公有的因數寫在共同的部分,這兩個圈怎樣合并到一起比較合適?小組里討論討論。

              4.回顧內容。

              提問:回顧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哪些內容?(板書課題) 什么是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三、鞏固深化

              1.做“練一練”第1題。

              2.做“練一練”第2題。

              3.做練習七第1題。

              學生練習,指名板演。檢查板演過程,說明最大公因數;有錯訂正。

              4.做練習七第2題。 讓學生直接寫出得數。

              提問:能根據算式說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嗎?

              四、小結收獲

              提問:今天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在學習過程中你還有哪些體會?<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

              設計思路:

              克和千克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學時 ,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結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通過猜、掂、比、稱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讓學生在估測中不斷修正自己的估測結果,在課前調查與課后實踐中充分體現了數學的應用性。

              教具準備:

              1.一架天平;2、電腦,多媒體課件;3、將全班分成6個小組,每組準備一臺盤秤,6個2分硬幣,一些蘋果,一些雞蛋,2袋鹽,6個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學過程:

              一、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

              1.教師拿一包糖和一包鹽,讓學生肉眼觀察并判斷哪個重。

              2.讓學生親自動手掂一掂判斷哪個重。

              3.啟發學生說出要知道糖和鹽的準確重量有兩種辦法:一是用秤稱,二是看包裝袋上凈含量。

              4.讓學生匯報課前調查多種物品凈含量情況。

              5.揭示并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二、認識秤: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2.課件展示并介紹生活中常見的秤。

              3.介紹盤秤的使用辦法。

              4.讓學生稱出一個蘋果和一本數學課本的重量,初步學會認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讓學生稱出1千克的蘋果和1千克的鹽。

              2.提出問題,使學生知道因為蘋果的大小不一樣,因此每組稱得的1千克的蘋果的個數也不一樣,而1千克的鹽都是2袋的道理。

              3.讓學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讓學生互抱對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問題,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發現比較輕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盤秤稱不出來,引出天平。

              2.課件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稱的物品。

              3.教師拿天平演示稱2分硬幣的方法。

              4.讓學生每人把一個2分硬幣掂一掂,并在小組內談感受。

              5.讓學生通過掂、比、稱,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為后面的鞏固練習提供豐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間的關系:

              1.談話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課件,鞏固練習,強化學生對“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課堂練習。

              1.我會連。(西瓜、方便面、 駝鳥蛋、2分硬幣的重量)

              2.我會判斷。

              3.找錯誤。

              七、游戲:

              1.老師發給每組一樣物品,讓他們在組內先估測該物品重量,再統一意見,然后實際稱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測與實測的誤差。

              2.老師總結估測的方法是要找一個參照物。

              八、布置作業,延深課外。

              1.讓學生稱出1千克雞蛋。

              2.讓學生提出問題:1000克雞蛋大約多少個,500克(1斤)雞蛋大約多少個。

              3.布置課后實踐作業。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6~97頁,練習十八第5~14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一個數除以小數的計算方法,能真確計算。

              2、使學生在練習中感受商的一些變化規律,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除法計算的實用價值,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教學過程:

              一、基礎訓練

              1、完成第5題。

              集體口答,說說0.1÷0.05、0÷0.24的思考過程。

              2、完成第6題。

              獨立完成,比一比每組中的三道算式和結果,說說有什么發現?

              引起商的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完成第7題。

              獨立計算,按要求比較。

              什么情況下,商比被除數小?什么情況下,商比被除數大?

              4、完成第8題。

              你根據什么判斷的?

              二、提高訓練

              1、獨立完成第(1)題的計算。

              你還能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嗎?怎么解決呢?

              2、完成第10題。

              先計算每組中的兩題,再比價,說說有什么發現?

              哪一道題計算比較簡便?

              3、完成第11題。

              每一題應該先算哪一步呢?

              運算順序是怎樣的?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相同嗎?

              4、完成第12題。

              你怎樣理解“層高”的意思的?

              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列式呢?

              每一步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加1?

              獨立完成計算。

              5、完成第13題。

              你能列表整理條件和問題嗎?

              白色奶油 5.6 ?克

              彩色奶油 2.5克 100克

              在小組中列表整理并交流方法。

              6、完成第14題。

              你準備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

              還有其它的方法嗎?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練習,同學們的計算又有了進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

              發現了小數除法中的規律,并且能把這些規律應用在計算上,在后面的學習中,還要多思考,多練。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模板6篇】相關文章: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六篇05-31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模板10篇05-25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模板7篇05-18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匯編7篇05-27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六篇05-23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四篇05-16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三篇05-15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4篇05-12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匯編5篇05-31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范文五篇05-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三区| 精品视频播放| 蜜臀avcom|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裸体艺术| 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a片| 九一黄色大片| av在线免费看片|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 在线毛片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国产尤物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高清|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APP|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高清| 亚洲综合爱爱网|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图片| 国产艹b视频| 亚洲国产二区| 性女次台湾三级| 最新的国产成人精品2022| 99国内视频| 日韩欧美xxx|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99绯色 | 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66av在线| 亚洲综合色婷婷六月丁香宅男大增 | 最新精品露脸国产在线| 波多野结衣影视| 祥仔av大片av免费看| 999在线播放| 在线最新av免费费观看| 69pao| 日韩av片在线看| 中文字幕―色哟哟| 日产欧美国产日韩精品| 激情五月婷婷网| 国产v在线最新观看视频| 国产亚洲日本精品| 亚洲综合在线免费| 好吊妞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