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免费成人亚洲av,无码毛片一区二区本码视频,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36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2-11-17 11:26:58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集合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集合15篇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

              教材分析:

              “近似數”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一單元“認識更大的數”中的第五課。這部分內容既豐富了對大數的認識,又是對后續學習除法“試商”的基礎。另外,近似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當很難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確數,或是用大數描述事物時,人們經常會選擇近似數。因此,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知識的銜接上近似數都顯得至關重要。

              學生收到前面計算教學中估算的影響,以及學生自身的經驗積累,很多學生在課前已經可以憑借數感找出萬以內數的近似數,也有一部分學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來求大數的近似數。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四舍五入”法只是一個模糊的認識,對于“四舍五入”法具體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況下運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進入了小學中年級段,具有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與分析,了解近似數和精確數的意義,感受近似數和精確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借助數線,較直觀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數感。

              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

              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策略:

              小組合作情境創設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分類感受精確數和近似數。

              1、觀看一段國慶60周年閱兵視頻,說一說有什么感受?

              師:這么大的場面中一定蘊涵著許多數學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這些數學問題。

              2、課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讓學生默讀其中的數字兩遍,初步感知數據。

              3、仔細觀察這些數,有沒有什么共同特點,能不能把它們分一分類?

              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可能會按數據的大小來分,一些按單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個為單位的,20萬、2萬是以萬為單位的。或者學生將60、169、56分為一類,66、20萬、2萬分為一類。

              師:為什么將60、169、56分為一類,66、20萬、2萬分為一類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赡軙f是準確的數,估出來的數。

              師:是的,在數學上,像60、169、56這樣準確的數、不多不少正好的數,是精確數;而66、20萬、2萬是大概的,大約的,差不多的,與實際數接近的數,是近似數。

              4、讀一讀以下的數據,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嗎?

              小明身高130,2cm,就說約130cm;小紅從家里到學校走了395米,就說大約走了400米。

              5、你能說說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數量一般用精確數來表示,哪些事物的數量一般用近似數來表示?了解近似數的作用。

              師:有些情況下,我們沒有必要用準確的數據來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圍就足夠了,這時用近似數來表示就比較方便?磥斫茢翟谏钪械膽眠是相當廣泛的。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國慶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過分類,幫助學生在比較和辨別中體會哪些是實際的、精確的,哪些數是模糊、大約的,從而認識精確數和近似數;又通過列舉活動,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數在實際中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二、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ㄒ唬┙柚鷶稻,直觀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

              1、師: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的實際面積是18000平方米,但報道中稱“近2萬平方米”,這里的“2萬”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說說想法,學生可能會說18000接近2萬,所以用2萬來表示。

              2、結合直觀的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為“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

              師:18000介于整萬數1萬和2萬之間,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變成0后向萬位進1,就得到了近似數“2萬”。

              介紹18000約等于2萬,用“≈”表示,寫作:18000≈2萬全班讀一讀。

              3、在數線上標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這幾個數,請學生嘗試分別說出它們的近似數及想法。

              師:15000這個數約等于多少呢?

              學生可能覺得1萬可以,2萬也可以,因外它剛好在中間。

              師:15000離1萬和離2萬的距離是一樣的,但為了方便記錄,我們認為規定15000≈2萬。

              課件上將約等于1萬和約等于2萬的數進行對比,讓學生觀察,分析歸納。

              師:請同學們對比兩組數據,仔細觀察,說說你有什么發現,能得到什么結論?請同桌互相討論,教師巡視指導了解情況。

              學生匯報交流,學生可能會發現以15000為分界線,11000,120xx,13000,14000接近1萬,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萬。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千萬上的數,當千位上的數是1、2、3、4時,近似數是1萬,當千位上的數是5、6、7、8、9時,近似數是2萬。

              教師借機在黑板上板書:0、1、2、3、4舍;5、6、7、8、9入,介紹“四舍五入”法。

              【設計意圖:結合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為“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數與形結合,將四舍五入的本質清晰地展現出來,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合作學習,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1、參加國慶閱兵的精確人數是233482人,在下圖中找到這個數的大致位置,說一說“約20萬人”,這個數是怎樣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2、學習時,每人都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并將討論的結果填在學習卡上。3、組織簡單、清晰的語言準備全班匯報。

              教師巡視,了解小組討論的情況,并對有困難的小組給予指導。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數線圖上標出,發現233482接近20萬,;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萬;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萬位上的數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萬后面的尾數“33482”舍去變成5個0,得到近似數20萬。

              請多組的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要說得有道理,給予鼓勵。

              3、教師小結:四舍五入到十萬位,關鍵看萬位。

              4、如果將233482四舍五人到萬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數分別是多少,怎樣得到的?小組內討論,再全班交流,幫助直觀感知求近似數的方法。

              5、引導學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怎樣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經歷探索的過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三、鞏固練習

              1、讀一讀下面的數據,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教材第11頁練一練第一題)

              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分析,找出精確數和近似數,加深認識,并感受到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華山是我國的五岳之一,海拔約2155米,在下圖上標一標,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約是多少米?

              學生獨立完成,有些學生在數線上找點時會遇到困難,教師適時指導,幫助學生通過數線進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數。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學生認真看要求,仔細數數位。特別對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萬位重點指導。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三道練習題,加深對近似數的認識,感受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并能用所學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請學生說說這節課的收獲。

              師:這節課我們經歷了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同時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希望同學們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板書設計:

              近似數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鞏固如何判斷直線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

              2、通過練習鞏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畫指定度數的角。

              教學重難點:會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畫指定度數的角,會判斷直線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

              課前準備:實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圓形紙,長方形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本單元的知識重點

              1、直線、線段與射線的特點與讀法

              2、平行、垂直的定義及平行線、垂線的畫法

              3、角的度量及畫法

              二、練一練

              1、第一題下圖是北京城區地圖的一部分,請你找出兩組互相平行、兩組互相垂直的道路(讓學生說說判斷的方法)

              2、第二題說一說,在你的學校附近,哪兩條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兩條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讓學生畫個草圖

              3、第三題先估計,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數思考,角的邊不夠長,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準確度數,該怎么辦?(把角的一邊延長)

              4、第四題

              (1)將一張圓形紙對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學生試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導學生發現,每對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來的一半。

              C、攤開折過后的紙,在這張紙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數的角。

              小組合作,可畫一畫。

              (2)用長方形紙分別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讓學生獨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復習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

              練習二第3、4題:先讓學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測。

              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練習二第5題:

              這是一道操作題,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規律,解決問題。這道題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討論、發現規律、解決問題。

              2、練習二第6題:

              讓學生通過獨立地觀察找出圖中的直角、銳角、鈍角,然后與同學交流。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例子,結合實際操作,使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2。結合小數乘法的意義,使學生能夠計算簡單的小數乘整數。

              3。通過探究小數乘整數計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類推遷移、聯想轉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教材分析】

              小數乘法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元、角、分與小數”、“小數的意義”、“小數的加減法”和掌握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

              【學情分析】

              我所抽班級學生有73人。這班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對于列出小數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結果,學生不會有任何困難,關鍵在于學生能否聯想到整數乘法的意義,然后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出小數乘法的意義。所以針對這一點,我打算利用小數加法的復習題,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運用類推、遷移的方法來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小數的意義:0。20。05(學生口答)

              2、小數加法:0。6+0。60。8+0。80。2+0。2+0。20。4+0。4+0。40。1+0。1+0。1+0。1+0。1

             。1)學生口算

             。2)你發現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數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計算)

              3、揭示新課:

             。1)0。2+0。2+0。2,用乘法怎樣表示?為什么這樣列式,你是這樣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樣寫?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幾道怎樣用乘法表示?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4)這些乘法算式與我們前面學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數乘法)

              4、歸納意義:

              小數乘整數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請大家想辦法算出0。2×3的積。

              (1)學生獨立思考并計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連加法:0。2+0。2+0。2=0。6

              b。聯想、轉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畫圖法:你是怎樣畫的?為什么要畫3個0。2?

              d。推算:因為2×3=6,所以0。2×3=0。6

              e。還有不同的嗎?(略)

              2、小結:只要適合自己,就是的!

              三。鞏固拓展

              1、填一填

              0。8+0。8+0。8=()×()=()

              0。3+0。3+0。3+0。3+0。3=()×()=()

              0。1+0。1+0。1+0。1+0。1+。。。=()×()=()(10個0。1)

              1。2×2=()+()=()

             。ǎ粒ǎ=()+()+()+()+()(可以怎樣填?你發現了什么?)

              2、算一算

              2×0。40。3×03×1。19×0。80。6×45×0。20。7×1

              3、文具店里的數學問題:

              (1)買4塊橡皮多少元?

              (2)買3支鉛筆多少元?

              (3)買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選一種文具,你還能提出一步計算的乘法問題嗎?

              四。閱讀質疑

              (1)閱讀教材38~39,把書中內容補充完整。

             。2)還有不懂的問題嗎?

              五。全課小結:你有哪些收獲?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熟悉的對稱物體和直觀圖形的探討和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認識軸對稱圖形,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能夠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得到發展。

              2.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難點】

              1.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特征。

              3.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

              4.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設計】

              1.設計思想:

              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大背景下認識軸對稱圖形。同時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軸對稱圖形是圖形運動教學的進一步深入。軸對稱主要是體會軸對稱圖形不僅僅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半。通過數一數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連線垂直于對稱軸,從而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從經驗上升到理論。教學設計主要是聯系學生親身體驗,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探究新知。此節內容的學習將為以后學習畫軸對稱圖形,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做好鋪墊。

             。2)分析本課內容的組成部分:學生會判斷軸對稱圖形;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動手實踐操作,體驗知識的建構過程。

              (3)分析本課內容與小學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體驗過“圖形運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學習軸對稱和平移。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從經驗上升到理論。

              3.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和平移現象,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內容的學習為本單元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和經驗基礎。本單元將學習軸對稱圖形的平移,教學時要重視實踐操作和探究學習,積累更加豐富的活動經驗。通過動手操作,與同桌探討交流找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4.教學策略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展示課件讓學生觀察軸對稱圖形,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引導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體會軸對稱圖形不僅僅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半;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引導學生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降低了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一個圖形有多個對稱軸時,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對稱軸,促進了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的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各一張;軸對稱圖形紙片。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了解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學準備的設計和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各一張,軸對稱圖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準備了許多有趣的圖片,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這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吧。(出示課件)

              同學們,剛才我們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圖片,你們發現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了么?

              生:學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烘托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老師抽學生進行表達。

              師:同學們發現了他們的可以平均分成兩份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們還有一些別的特征,同學們發現沒有?我希望通過我們今天的學習,同學們都能發現這一特征。那么我們就一起來探究軸對稱圖形。

              板書:軸對稱圖形

              二、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探究新知

              1.系統認識軸對稱圖形,找出對稱軸

              師:那么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呢?老師這準備了一個小實驗,請同學們觀察這個實驗。課件展示小實驗。(觀察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指導學生用雙手體會軸對稱圖形。

              引導學生歸納出軸對稱圖形,指出對稱軸。

              板書: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師:同學們,現在給你們一個圖形,你們會不會對折?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對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間相互說說你是怎么對折的。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匯報。通過對折我們發現長方形對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長方形是軸對稱圖形。

              師:我發現同學們非常聰明,很快就得出了長方形是軸對稱圖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對折,你有幾種方法?請同學們拿出正方形紙片對折,同桌相互說說,你是怎樣對折的。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匯報。通過對折我們發現正方形對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軸對稱圖形。

              2.練習鞏固

              師:我們找到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對稱軸。那么別的圖形你會找么?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紙片觀察、對折,看看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匯報。 師:用手展示怎樣快速的找出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學生先觀察,然后自己動手實際操作,完成書上練習,之后集體訂正。

              三、探究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四、展示課件,給出方格紙上的軸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請用剛才的方法判斷,這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課件展示情景圖)

              師:觀察方格中的松樹圖,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是的話找出對稱軸。

              生:從圖中可以發現,它是軸對稱圖形,DG就是它的對稱軸。 師:通過對稱軸對折能重合的點叫做對應點。從這幅圖我們知道A和A'是一組對應點,B和B'也是一組對應點。那么請同學們觀察,圖中A和A'有怎樣的關系?

              生:點A和點A'分別在對稱軸的兩旁,點A到對稱軸的距離是3,點A'到對稱軸的距離也是3

              師:那么請同學們看看點B和點B'。

              生:點B和點B'到對稱軸的距離都是2.

              師:對應點A和A'到對稱軸的距離是?相等么?對應點B和點B'到對稱軸的距離是?相等么?

              生:學生觀察,并回答

              板書:軸對稱圖形中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師:連接圖中點A和點A',你看對稱軸和對應點的連線怎樣? 連接B和點B',他們的連線和對稱軸呢?

             。ㄐ〗M討論,全班交流)

              生:點A和點A'的連線于對稱軸垂直。

              師:連接圖中點B和點B',點E和點E'也是這樣么?

              生:(小結)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鞏固新知

              師:練習下面各題。

              觀察數字,哪些是軸對稱圖形,是的畫出對稱軸。

              找出圖形中的對應點(三組),分別說說,他們到對稱軸的距離。(學生練習鞏固新知)

              五、知識小結

              1.什么是軸對稱圖形,什么是對稱軸?

              2.軸對稱圖形中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1.軸對稱圖形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2.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兩位數的乘法估算.

              2.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歸納概括、遷移類推的能力,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自主探索、勇于嘗試的勇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掌握估算的方法,會進行兩位數的乘法估算.

              教學難點

              正確進行估算,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教學過程

              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離學校大約十分鐘的路程,學校組織活動,要求8點鐘集合,小明幾點鐘從家出發合適?

              (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應該明確:他至少7點50分從家出發,實際上,為了不遲到,他應該提前幾分鐘,7點45從家出發比較合適.)

              2.這個時間你是怎樣得到的?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叫估算?

              (在估計的基礎上進行推算,這就是估算.)

              3.請你舉例說明,你在生活中見到過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用到過估算?

              二、嘗試討論

              1.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教師出示下面題目:

              a.一所學校的階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個座位.這個階梯教室大約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29個字,共有31行,這份稿件大約有多少個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區散步,小明每分鐘大約走39米,他繞健身區一周走了12分鐘,這個健身區一周長大約有多少米?

              2.讀題,你有什么發現?(解決這些問題,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3.同學之間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三、交流歸納: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并說出你們是怎樣想的?

              a 22≈20,18≈20,20×20=400(人)

              b 29≈30,31≈30,30×30=900(個)

              c 39≈40,12≈10,40×10=400(米)

              2.觀察這幾道題目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乘數是兩位數,都是用乘法.)

              3.根據自己解答過程中的體會和同學的匯報,試著說一說怎樣進行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估算?(根據學生的發言,對估算的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分別取近似數,再用兩個近似數相乘.)

              四、鞏固練習

              1.一本書有50頁,每頁排23行,每行26個字.這本書大約有多少萬字?

              2.小麗每分鐘步行52米,1小時大約走多少千米?

              3.一個糧店平均每天大約賣切面790千克,一個月大約賣切面多少千克?

              4.一個苗圃有育苗地4塊,每塊地有91行,每行種89棵樹苗.這個苗圃大約培育多少棵樹苗?

              5.一塊長方形地,長98米,正好是寬的2倍.這塊地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6.說出下面哪些內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億.

             。2)在跳繩比賽中,東東跳了98個.

              (3)這輛公共汽車上大概有40人.

             。4)我們班有45名同學.

             。5)小紅三分鐘能寫85個字.

              7.用估算的方法,檢驗下面各題算得對嗎?

              47×52=3414

              69×51=2992

              8.估算:

              (1)10分鐘你的脈搏大約跳動多少下?

             。2)全校大約有多少學生?

              五、質疑提高

              1.這節課學習的是什么內容?

              2.怎樣進行兩位數乘法的估算?請你舉例說明、

              3.還有什么問題?學生質疑并解疑、

              六、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估一估

              活動目的

              1.讓學生經歷估算的全過程,學會估算的方法;

              2.讓學生體會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養成估算意識。

              活動準備

              天平、尺子、黃豆、紙

              活動過程

              1.學生每6人為一組,每組發給一袋黃豆和一打紙。

              2.教師提問:每組有500克黃豆,大約有多少粒?這一打紙大約有多少張?請大家估算一下。

              3.討論出估算步驟再操作,需要工具可以來領取。

              4.動手操作時合理分工協作。

              5.填寫估算報告表,檢查計算是否正確,并做好匯報的準備。

              參考1:

              黃豆粒數估算報告

              估算步驟

              先數出10克的黃豆有56粒,再算整袋黃豆500克有50個10克,也就是有50個56。

              所用工具

              天平

              估算結果

              共有50×56=2800(粒)

              參考2:

              紙的張數估算報告

              估算步驟

              先量出1毫米有10張紙,再量出整打紙有4厘米1毫米,也就是有41個10。

              所用工具

              尺子

              估算結果

              共有41×10=410(張)

              拼擺算式

              活動目的

              1.使學生能熟練進行加、減、乘、除的口算.

              2.增強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動手、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寫有數字3、+、—、×、÷、()等符號的紙牌。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題目:

              下面有5個算式,請你在這5個算式中,添上適當的+、—、×、÷、()等符號,使它們的得數都等于100.其中,每一個算式中的3,可以任意分組,例如3,33,33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 3=100

              2.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發給一組紙牌進行拼擺。

              活動目的

              訓練學生進一步熟悉乘法口算.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題目:開學初,學校要給同學們訂做校服,每套服裝是300元。

              2.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分年級調查各班的學生人數。

              3.口算各班應收的服裝錢數。

              4.口算各年級應收的服裝錢數。

              5.口算學校應收的服裝錢數。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加法結合律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結合律,初步學會應用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悅,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含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加法結合律。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多媒體展示:李叔叔三天騎車的路程統計。

             。1)找出信息解決問題。問:你能解決李叔叔提出的問題嗎?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體展示線段圖:根據學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線段先后出現。

              問:通過線段圖的演示,你們發現什么?(不論哪兩天的路程先相加,總長度不變。)

              我們來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連加的算式,可以怎樣計算:

              比較88+104+96 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兩個加數先相加,正好能湊成整百數。)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3)揭示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4)用符號表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ā瘢絖___+(____+____)

             。╝+b)+c=____+(____+____)

             。5)問:①用語言表達與用字母表示,哪一種更一目了然?

              ②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

              二、練習練習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據運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適當的數。

              287+129+118=287+(+118)(32+47)+65=32+(+)

              3、教材練習五

              三、小結

              1.今天我們發現了哪些數學規律?

              2.這些運算定律是怎樣發現、歸納的?

              板書設計加法結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88+(104+96)

             。288=88+200

             。288

              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7

              課題:數據分段整理和統計

              【教案內容】

              教材第70~74頁。

              【教學要求】

             、笔箤W生掌握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能對統計結果作簡單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的能力。

              【重點難點】

              經歷統計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學樣為了迎接六一節,學校鼓號隊準備了精彩的表演,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學校決定為鼓號隊隊員購買統一的服裝,分為大中小號。

              說明:身高為120~129的適合穿小號,130~139的適合穿中號,140~149的適合穿大號。

              提問:你怎樣才能知道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

              2、出示隊員身高記錄單。

              提:這里是隊員們的身高記錄單,要知道定購每種服裝的人數各是多少,接下來應如何做?

              指名:這里需要將身高分成幾類?為什么?

             。、組織學生整理數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完成。

             。础⑻幔何覀儎偛庞玫氖鞘裁捶椒▉矸诸愓頂祿,還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據剛才的統計情況,請同學們將數據填入第69頁的統計表中。

              提:現在根據這張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回顧這題的整理過程。

              我們是怎樣知道每種服裝各買多少套的?

              小結: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根據每種服裝的大小為類別,先將隊員的身高進行分類,這樣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種服裝的人數了。

              二、組織練習

             、蓖瓿上胂胱鲎龅冢鳖}:

              (1)出示記錄及統計表。

              提:要想正確填寫統計表,要先如何做?

              (2)小組合作:分類、整理數據,方法自定,并完成統計表。

              (3)組織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同學獨立完成。

             。2)就統計結果,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

             。3)介紹你知道嗎?

              三、布置作業☆教學調整☆

              教學反思:

              課題:條形統計圖

              【教學內容】教材第75~78頁

              【教學要求】

              使學生知道統計圖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比較形象具體,便于分析研究問題,學會整理出數據制成的統計圖。

              【重點難點】

              學會制作統計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⒈談話導入

              介紹上海世博會。

              2、出示書73頁的統計圖和照片。

              介紹:世界五大城市申辦2010年世博會,最終我國上海獲得了勝出。這是大家歡慶的場面。

             。ǎ边@是第一輪投票的情況(出示統計表)

             。玻埃保澳晔澜绮┯[會申辦城市第一輪得票情況統計表

             。玻埃埃材辏保苍

              申辦城市波蘭

              弗洛茲瓦夫俄羅斯

              莫斯科韓國

              麗水墨西哥

              克雷塔魯中國

              上海

              所得票數2 12 28 6 36

              提問:有哪五個城市參加申辦投票?哪個國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頁統計圖。

              提問:從這張統計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國上海在第一輪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這幅統計圖與統計表相比有什么優點?

              說明:整理出的數據除了可以制成統計表之外,還可以制成統計圖,用統計圖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比較形象具體,還有利于分析和研究問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條形統計圖。

              二、教學新課

             、绷私鈼l形統計圖的結構。

              提問:這個統計圖包括哪些部分?

              引導學生從上向下有序地觀察:包括圖名、日期、單位、豎軸、橫軸。

              提:縱軸上又有哪些內容。

             、步虒W制作條形統計圖。

             。1)根據圖紙的大小,畫出兩條相互垂直的射線,即橫軸與縱軸。

              (2)在橫軸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確定直條的寬度和間隔。

              (3)在縱軸上,根據數據的大小,確定單位長度表示多少數量。

             。4)標上統計圖名稱、日期、單位。

              3、提:縱軸上1格長度表示?哪個國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國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組織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如何制作條形統計圖。

              五、布置作業☆教學調整☆

              教學反思:

              課題:游戲規則的公平性

              【教學內容】

              教材第79~81頁。

              【教學要求】

              通過這次活動體驗游戲規則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戲規則的公平,體現每做一次游戲,參加游戲各方贏的機會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贏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點難點】

              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游戲規則。

              【教學過程】

              一、游戲中感知

             。薄⒂螒驅耄

              (1)每4人1小組,事先分好。

             。ǎ玻┟鞔_活動要求:口袋里有4個紅球和2個黃球,每次任意摸到一個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紅球的次數多,算小明贏,如果摸到的黃球次數多,就算小玲贏。

              提:按這樣的游戲規則,你認為誰贏的可能性大一些。

             。ǎ常┙M織學生分小組摸一摸,并統計出結果。

             。ǎ矗┙M織交流,指名說說每一組的活動統計情況。

              提:與剛才的猜想的情況一樣嗎?通過游戲,你認為這樣的游戲規則公平嗎?為什么?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學習畫垂線,認識點到垂線的距離。(課文第66頁的例2、練習十一中的地3、4的相應小題,第5、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明確垂線的重要性質,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間的距離垂線最短。學會用三角板準確的畫垂。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3、通過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畫垂線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4、通過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會用三角板準確的畫垂線。

              教學難點:準確的畫出垂線。使學生明確垂線的重要性質,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間的距離垂線最短。

              教具準備:三角板、直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憶一下,你記得什么叫垂直嗎?

              2、看我們的數學書,每兩條邊都是怎樣的?怎樣用三角板畫垂線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畫垂線。

              板書課題:畫垂線

              二、探究新知

              1、過直線上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三角板上有一個角是直角,通?梢杂萌浅邅懋嫶咕。

              1)先畫一條直線。

              2)把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直線重合,沿著另一條直角邊畫出的直線就是前一條直線的垂線(直角頂點是垂足)。

              強調:讓三角板的直角頂點落在給定的這點上;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畫線前讓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通過這個已知點。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畫線。當要求直線通過其一點時,要考慮到筆畫的粗細度,三角板的邊與已知點之間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師講解示范后,學生自己動手嘗試著畫一個,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垂線,該怎么畫呢?

              學生動手嘗試,小組內交流。

              2)直線外一點A與直線上任意一點連接起來,可以畫出很多條線段。

              學生獨立的畫出幾條線段,其中包括一條垂線。

              小組內研究交流:這幾條線段在長度上有什么特點?

              小結: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最短,它的長度叫做這點到直線的距離。

              三、鞏固練習

              1、68頁4題畫一畫。

              2、69頁5題。我們在測定跳遠成績時,怎樣測量比較準確呢?為什么?

              3、69頁6題怎樣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個量角器畫一條直線的垂線嗎?

              四、課堂小結:通過學習畫垂線,你有什么體會?

              五、作業:練習畫垂線。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認識直角、平角、鈍角、銳角和周角.

              2.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建立各種角的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演示課件角的度量導入

              提問:這些角你能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給他們排一下隊嗎?

              教師指出左端兩個大小比較接近的角

              提問:你知道他們相差多少嗎?

              2.教師談話:如果我們能夠度量出每個角的大小,以上問題就可以解決了.你們想不想知道他們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課題角的度量和角的分類)

              二、探索新知

             。ㄒ唬┙堑亩攘

              1.出示圖片認識量角器

              講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為它的形狀是一個半圓,所以又叫關圓儀.角的計量單位是度,用符號表示,結合圖片,認識半圓儀中心,0刻度線和內外圓刻度.

              2.(1)播放視頻1角的概念

             。2)出示幾個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數.

              (教師: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準確,還要通過測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學教材第123頁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學生匯報度量角的方法.結合黑板上的角,邊度量邊介紹.

              (3)播放視頻量角方法

              (4)嘗試測量角的度數(盡量使角的開口方向不同)巡視中注意了解學生掌握情況.

             。5)教師舉出幾種學生常見的錯誤:

              錯誤類型一:學生量角時,量角器中心點和角的頂點沒重合.

              錯誤類型二:量角器0刻度線與邊沒對齊.

              錯誤類型三:看錯了刻度,應看里圈,卻看外圈刻度了,或者應看外圈卻看里圈刻度了.

             。6)討論:怎樣避免前面的錯誤,正確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數呢?

             。0在哪個圈上,就在哪個圈上找角的另一邊所對的刻度)

              (7)播放視頻角的大小比較

             。úシ徘跋日埻瑢W用估算的方法判斷,播放后教師進行總結)

             。ǘ┙堑姆诸

              1.自學教材第124頁《角的分類》.(可按書中內容邊學習邊操作)

              2.小組討論:

             。1)角可以分哪幾類?每類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間有什么關系?

              (3)平角和直線一樣嗎?

              3.利用活動角,按老師要求擺角.

              (直角、鈍角、平角、銳角......)

              三、鞏固練習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個角的度數.

              2.完成教材第126頁第7題.

              說出每個鐘面上的時間,量出時針和分針所成的角度.

              提問: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個時刻分針與時針的夾角嗎?

              3.利用活動角的量角器擺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質疑總結

              1.這節課都學會了什么?

             。ń堑亩攘亢头诸悾拷菚r要對劉頂點和0刻度線,確定如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師整理成順口溜助記

              量角器量角很簡單,角可分為五大類.

              中心重合角的頂點,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條邊對齊0刻度,銳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數看另一邊.鈍角介于直、平間.

              3.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題

              五布置作業

              完成第127頁第9題.

              把下面的角的度數分別填在適當的圈里.

              五、板書設計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類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課本22頁例3和做一做及練習四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以不同的地點為觀測點判斷方向。

              2、在學生學會確定任意方向的基礎上,使學生體會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3、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教學用具: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師:老師站在大家的正東方向上,那么你們站在老師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對,我們的位置關系是相對的。

              2、分別指兩名學生,讓大家根據方向說一說他們的位置關系。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先弄清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再根據兩名學生的位置分別說一說誰站在誰的方向上,使學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對關系。)

              3、師:今天我們就來繼續研究兩個物體位置的相對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對上兩節課學習內容有一個大體的回顧,為本節課新知識的學習做準備。)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第22頁例3主題圖。

             。1)讓生觀察地圖

              師:北京和上海兩地相距大約1000千米,說一說,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組織學生用直尺,量角器測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②討論: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組織學生觀察上圖,在小組中討論,然后交流說一說。

              出示提示

              1.確定以誰為觀測點,并建立方向標。

              2.用語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體位置。

              討論后每組選出一名同學在班內匯報。

              生匯報。

              可能會說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師對照圖示指一指,肯定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

              師小結:以北京為觀測點,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約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為觀測點,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觀測點不同,物體的相對位置就會發生變化。這就是今天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1

              一、情景引入

              1、說說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小數的知識。小數中最重要的一個符號是什么?(板書:小數點)

              2、板書課題:小數點搬家

              3、看了課題你有什么想法嗎?

              二、自主探究

              1、自學課本內容。

              2、分析探討,找出規律

              3、小數點向哪邊搬家的?

              4、請同學們在組內討論:

              (1)小數點是怎樣移動的?

              (2)小數點移動后這個數發生了什么變化?

              (3)小組匯報。

              5、誰來說說小數點向右搬家的變化?為什么后面寫著省略號?你能再填一句嗎?

              6、現在我們知道了小數點右移,原來的`數就會擴大(板書:右移擴大),小數點左移,原來的數就會縮小(板書:(左移縮小)。

              三、鞏固應用

              1、說說小數點搬家會怎樣?

              2、小數點這樣跳來跳去,嚴重的影響了山羊的生意,我們能把它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嗎?(結合生活實際,數學與生活相結合)

              四、全課總結

              1、剛才小數點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數點移動引起數的大小的變化規律,小數點真是個神奇的小家伙,我們在學習中應如何應用它呢?

              2、下面的數與0.285比較,擴大到原來的幾倍或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幾?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XX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三角形邊的關系,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2)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踐操作、猜想驗證、合作探究,經歷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的活動過程,發展空間觀念,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體驗做數學的成功。

              3、情感與態度

              (1)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會從美觀和實用的角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學會從全面、周到的角度考慮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難點:

              引導探索三角形的邊的關系,并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今天很高興能認識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來自綠影小學的包老師。來之前,我就聽說某某學校的小朋友,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是不是這樣啊?為了表揚同學們在課堂的表現,老師還特地帶來了一些小獎品,瞧,都貼黑板上了。(三張不同顏色的小笑臉)你們喜歡嗎?

              如果你能答出老師的問題,老師就讓你上來任意選一個小獎品。你們想選哪一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如果某個小朋友回答問題特別棒,老師就讓你任意選兩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教師:真不錯,不知不覺中,同學們已經回答出老師的兩個問題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

              一、動手游戲,提出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1號學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先猜。

              教師:光猜可不行,知識是科學,咱們來動手圍一圍。

              學生動手圍,集體交流: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

              教師請能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同學分別上來展示一下。

              同時板貼:能圍成三角形 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小結:隨意的給你三根小棒,有的時候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時候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磥硌,咱們考慮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問題:那么,能圍還是不能圍,跟三角形的什么有關系呢?

              引導學生明白:跟三角形的邊有關系。

              教師:對,三角形的邊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探究這個問題呀?

              板書課題:三角形邊的關系(讓學生收拾好一號學具袋)

              設計意圖:隨意的給學生三根小棒,讓學生先猜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通過動手圍,發現有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不僅激活了學生的舊知,刺激了學生的思維,更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跟什么有關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

              二、實踐操作,探究學習

              1、動手操作。

              電腦出示:現有兩根小棒,一根長3厘米,一根長6厘米,再配一根多長的小棒,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說明操作要求:

             。1)從2號學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兩根小棒、作業紙和實踐操作表格);

             。2)在作業紙上有不同的線段,請你用兩根小棒去圍一圍,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條不同的線段圍一圍);

             。3)將數據和結果填寫在表格中,能圍成的用表示,不能圍成的用表示。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交流。

              教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匯報一下你的操作結果。

              請不同的學生匯報,教師在課件中輸入數據和結果。如下圖:

              設計意圖:既然已經知道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邊有關系,所以教師先給出學生兩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當第三邊是幾厘米的時候能圍成三角形,直觀明了,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礎。

              3、集體探究。

              第一層次:發現不能圍成的原因。

              (1)教師: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發現1厘米的小棒不能圍,確定嗎?咱們再來驗證一下。

              課件演示:當三根小棒分別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時候,圍不成三角形。

              教師:為什么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1+36,所以圍不成。

              (2)教師:下面我們再來驗證一下2厘米。課件演示。

              教師:你發現了什么?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2+36,所以圍不成。

             。3)教師:3厘米也不能圍成,是什么原因呢?課件演示。

              提問:它為什么也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說出:3+3=6,所以不能圍。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圍不成。大家觀察這三道算式,誰能用一句話說說什么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阿?

              板書(補上小于等于號):兩邊之和第三邊 不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操作的初步體驗,但是不能圍成的原因是什么,卻還沒有發現。這里,通過課件直觀、生動的演示和教師及時的啟發、點撥,學生便會很快的發現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個層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邊的性質。

              教師:兩邊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猜想一下,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

              學生猜出: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板貼:兩邊之和>第三邊 能圍成三角形?

              同時,教師在旁邊畫上?

              初步驗證猜想:

              教師:這個猜想對不對呢?這需要進行驗證?纯催@些能圍成三角形的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

              教師指著4厘米,問:當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時候,誰能來說一說?

              同時課件進行演示,得出:4+36。 課件演示。

              教師指著5厘米,問: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師點擊:那么下面就依次類推了。課件依次出現算式:6+3 7+3 8+3 9+36

              設計意圖:由于有了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作基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當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這時教師及時說明,這只是猜想,要經過驗證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

              第三個層次:引發矛盾,突破難點。

              教師指著表格,質疑:你們有沒有發現問題?咱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得出9厘米不能圍,可是9+36呀,這符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啊?

              先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進行課件演示。

              教師:9和3這組的兩邊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圍成嗎?(不能)(課件演示確實不能圍成。)

              教師:我們再換一組看看,3和6這組的兩邊之和第三邊9比,什么關系?(相等)

              教師:那還要看哪一組?(6和9的和與3比)

              引導學生明確:只通過一組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全面嗎?那應該怎么說?

              引導學生得出任意兩字。

              設計意圖:9+36卻圍不成三角形,這一下就給學生制造出了矛盾沖突,學生就會立刻思索這三邊到底還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從而發現只通過一組兩邊的和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須要看三組,這樣任意在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個層次:再次驗證,明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教師:下面我們利用這個結論再來驗證一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都具備這樣的關系?每個同學選一個你喜歡的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交流,集體匯報。

              教師:在同學們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兩字,通過再次驗證后,發現它就是一條正確的結論。(教師擦掉?)咱們來一起讀一遍。

              設計意圖:加上任意兩字以后,結論是不是就正確了呢?這時,讓學生回過頭來,再次驗證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系的理解,也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猜想驗證結論這一科學的學習過程。

              第五個層次:找出判斷不能圍成的簡捷方法。

              教師:在這些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中,它們也應該有幾組算式?(3組)

              那我們在判斷它能不能圍成的時候,是不是要把三組算式都找出來啊?

              引導學生明確:只要找到一組不符合能圍成的條件就可以了。

              教師:誰能快速地說出10不能圍成的原因?

              設計意圖:怎樣最快的找到不能圍成的原因,在這里也應該讓學生明確。方法最優化應隨時有效地滲透在教學環節中。

              第六個層次:再次驗證任意,將結論從特殊擴大到一般;同時發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簡單方法。

              (1)教師:剛剛咱們是給3厘米和6厘米尋找能圍成三角形的第三邊,得到這樣的結論的。那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具備這樣的關系呢?

              教師演示課件,隨意拖拉兩次,讓學生用估算的方法說出三邊的關系。

              設計意圖:一開始的研究,是從給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兩邊著手的。在這里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將特殊情況推廣到一般情況,讓學生明白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有這樣的性質。

             。2)提出:在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時候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計算三組啊?

              讓學生先充分地進行交流。

              引導學生發現:因為較小的兩邊的和都大于最長的邊了,那么用最長的邊加一條較短的邊,就一定大于另一條短邊了。所以呢,這要把只要把較小的兩條邊加起來這一組進行判斷,就可以代表三組了。還需要每組都判斷嗎?

              設計意圖:我以為,在全體學生都已經掌握的基礎上,肯定會有少數學生發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訣竅。教師的設計應當顧及到這樣的學生。所以,在這里可以及時地引導全體學生都掌握簡單方法。

              三、深化認知,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輕松小游戲

              教師:同學們的表現真是棒極了,老師為了表揚大家,給你做個小游戲,想不想?

              出示: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么?

              請兩個學生上來跨一步。

              先讓學生充分的交流。

              教師: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釋一下嗎?

              課件演示:兩腿和地面跨出的距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教師:可是有個人說,我可以。你們知道是誰嗎?

              出示姚明圖片,身高:226厘米;腿長13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形式解決問題,使學生主動地把本課的知識內容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同時熏陶學生逐步達到會學數學的境界,并再次向學生滲透看問題要全面的原則。

              2、判斷:下面哪組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單位:厘米)(有圖)

             。1)3、4、5 (2)3、3、3 (3)3、3、5 (4)2、6、2

              設計意圖:這道基礎題的練習,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鞏固,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簡單方法快速地進行判斷。

              3、兒童樂園要建一個涼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現在已經準備了兩根三米長的木料,假如你是設計師,第三根木料會準備多長?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讓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并從美觀和講究實用的角度出發,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全課小結,從考慮問題要全面,引出第三邊的取值范圍

              設計意圖: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而言,范圍的建立的確是有一定困難的。再次呈現前面的研究表格,這些數據是具體的,教師提出:3.5厘米行嗎?3.2呢?3.1呢?3.01呢?不斷地向3逼近,學生自然會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該怎樣表述呢?比3厘米長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學生不難得出又必須比9厘米短。這樣層層遞進的啟發引導,發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機地滲透了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學會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在探索運算律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滲透建模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結合律。

              教學難點:歸納、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師生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跳繩和踢毽子嗎?我們班哪位同學跳繩比較強?誰踢毽子比較強?

              學生自由發言。

              2.課件出示教材第55頁例題1情境圖,你能從圖中獲取哪些數學信息?(學生自由說)

              追問: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

             。1)跳繩的有多少人?

             。2)參加活動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3.導入新課。

              在過去的學習中,我們進行過很多的加法運算,你知道在加法運算里有哪些基本規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加法中

              的運算規律。(板書課題)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換律。

             。1)提出問題:求跳繩的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計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28+17=45(人)

              追問:還可以怎樣列式?

              教師板書:17+28=45(人)

             。3)觀察發現。

              提問:這兩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數?結果都是多少?再觀察算式,說說它們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

              引導學生發現:這兩道算式都是求跳繩的總人數,加數相同,得數也一樣,只不過是把兩個加數的位置調換了一下。

              引導: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將這兩道算式連起來呢?(等號)

              師板書:28+17=17+28

              (4)照樣子寫一寫。

              讓學生試寫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問:觀察這些等式,你有什么發現?

              (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5)指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出這種規律。

              學生在各自的練習本上表示規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明確:如果用字母a、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上面的規律可以寫成:

              a+b=b+a

              教師指出:兩個數相加,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就是加法交換律。(板書:加法交換律)

              2.加法結合律。

              (1)課件出示問題:跳繩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兩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組織匯報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繩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問: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觀察、比較這兩個不同算式的計算結果。

              追問:這兩道算式的結果相同,我們可以把它寫成等式嗎?怎樣寫?

              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書:(28+17)+23=28+(17+23)

             。4)加深認識、探索規律。

             、僬n件出示下面兩道算式,讓學生算一算,判斷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號。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組織觀察:這幾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發現什么規律?

              學生交流得出:這兩個算式中,三個加數分別相同,加數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

              和不變。

              追問:如果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個加數,這個規律可以怎樣表示?

              師板書:(a+b)+c=a+(b+c)

              小結: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板書:加法結合律)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頁“練一練”。

              讓學生說說每個等式各運用了什么運算律及判斷的依據。

              第三小題既交換了位置,又改變了運算順序,所以該小題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頁“練習九”第1、2、3題。

             。1)第1題中的最后一小題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第2題是運用加法交換律進行驗算,這在過去的計算過程中有學習過,通過這幾題的練習加深學生的認識。

             。3)第3小題讓學生通過計算和觀察、比較,進一步認識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讓學生計算,并說說每組中兩題的聯系。

              比較每組中的兩題,說說哪一題計算起來更加簡便。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認識容量單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個比較小的容量單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準備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學過程:

              一、了解預習情況:

              通過預習,你知道我們這節課要學習什么?你知道了相關的哪些知識?

              隨學生回答板書:毫升

              學生可能會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認識1毫升

              1、取量筒,介紹:這個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現在我們要用它和這個滴管來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數一數,幾滴大約是1毫升。

              3、通過這個實驗,你對毫升有了什么認識?

              4、介紹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時我們生病了,要喝一些藥水,(取一藥水瓶)讀: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問:我沒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這15~20毫升藥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見的勺子,舀滿1勺水,倒入量筒,測得大約是10毫升

              指出:這勺子是我們每天都要用的東西,現在你會利用它找適量的藥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藥水?

              指出:飲料我們可以多喝點少喝點,但在醫學上卻不能有一點點的馬虎,所以在用藥的時候都要嚴格按照規定。下面這些是常見的一些規格,分別說說是多少毫升?

              2、老師用量筒量出一個50毫升,然后倒入一個常見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讓學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讓學生想象如果倒入題中的這幾個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況?

              回家練習:用剛才認識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別倒入這幾個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進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請同學們觀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兩杯)

              3.問: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學生回答,板書(1升=1000毫升)說明升與毫升的進率是1000。

              5.練習:20xx毫升=()升4000毫升=()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說說下面每種飲料分別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請學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個的時候指名說說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飲料,數一數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約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這個實驗應該怎么喝?然后多請幾個學生自然地喝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嗎?

              學生自由閱讀后交流感想。

              課后小記:“1毫升概念的確立”,讓學生觀察1毫升在量器、瓶蓋中的情況、用滴管裝,使每個學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學生感興趣。認識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約10毫升,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尋找、認識毫升,是一個非常好的學具。

              授后小記:

              前兩課時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學容量單位應該以動手操作及實物演示為主要的教學及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前我利用學生群體收集了大量練習中出現的容器實物,在課上展示給所有學生看,學生通過觀察,切實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個很小的容量單位及各種小容量容器的實際大小。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和整理,我能夠掌握前三個單元所學到的知識,能熟練掌握小數意義,正確、迅速地計算。

              2、我要養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鞏固前三單元所學知識。

              教學難點:我會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法:歸納總結法

              學法練習法、測試法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復習前三單元的內容,分類整理。(自學)

              二、情景導入:呈現目標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情況進行小結、導入新課,并出示學習目標。揭示課題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學情況。

              1、復習、整理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2、復習、整理認識圖形。

              3、復習、整理小學乘法。

              (二)可以讓學生翻閱課本中的第一、二、三單元,然后通過表格、網絡圖或列舉的方法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類整理。

              (三)分層練習,完善認知。

              1、完成課本P50頁第1題。

              2、教材P50頁第2題。

              四、點撥升華

              當乘數大于1時,積就大于被乘數。

              當乘數小于1時,積就小于被乘數。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或者還有什么疑問?

              先小組內說一說,最后班上交流。

              六、達標檢測

              完成學案中的課內鞏固練習題目。學生獨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頁第3題

              (1)兩個乘數相乘,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或縮小幾倍,積就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2)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3)兩個乘數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

              2、教材P50頁第4題。

              兩個相鄰整數之間有無數個小數。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業布置:教材第50頁的第6題,完成相關配套練習。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教案10-18

            小學數學教案08-27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02-24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08-31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09-29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午夜小视频观看| 欧美一级黄色生活片|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日韩国产中文高清视频| 国产免费又爽又色又粗视频| 欧美1区| 久久久久久a| 免费看成人毛片无码视频| 久久综合色_综合色88| 97在线视频观看| 人人艹人人| 亚洲va码欧洲m码|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人妻| 国产夜色精品一区二区av| 亚洲精品6| 91污视频|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76少妇精品导航| 久久婷婷亚洲| 在线观看精品91福利| 国产冒白浆| 丰满的熟妇岳中文字幕| 国产真实夫妇交换视频| 欧美h文| 国产大学生自拍视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 拔插拔插海外华人免费| 色吊丝在线|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使用方法 |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久久五月天| 伊人久久天堂| 免费看黄色网| 暖暖的在线观看日本社区| 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 欧美一级免费|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78|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