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岳陽樓記翻譯
游岳陽樓記是袁中道寫的。袁中道(1570~1623)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亦作少修。湖北公安人。“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游岳陽樓記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洞庭為沅湘等九水之委,當其涸時,如匹練耳;及春夏間,九水發而后有湖。然九水發,巴江之水亦發,九水方奔騰皓淼,以趨潯陽;而巴江之水,卷雪轟雷,自天上來。竭此水方張之勢,不足以當巴江旁溢之波。九水始若屏息斂衽,而不敢與之爭。九水愈退,巴江愈進,向來之坎竇,隘不能受,始漫衍為青草,為赤沙,為云夢,澄鮮宇宙,搖蕩乾坤者八九百里。而岳陽樓峙于江湖交會之間,朝朝暮暮,以窮其吞吐之變態,此其所以奇也。樓之前,為君山,如一雀尾壚,排當水面,林木可數。蓋從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得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為奇。此樓得水稍詘,前見北岸,政須君山妖蒨,以文其陋。況江湖于此會,而無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復何致。故樓之觀,得水而壯,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風日清和,湖平于熨,時有小舫往來,如蠅頭細字,著鵝溪練上。取酒共酌,意致閑淡,亭午風漸勁,湖水汩汩有聲。千帆結陣而來,亦甚雄快。日暮,炮車云生,猛風大起,湖浪奔騰,雪山洶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慘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昔滕子京以慶帥左遷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樓為岳陽樓。既成,賓僚請大合樂落之,子京曰:“直須憑欄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憂后樂”之語,蓋亦有為而發。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慰死犒生,邊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國議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誠不能無慨于心。第以束發登朝,入為名諫議,出為名將帥,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為知已,不久報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為毛錐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備國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鬢已皤,壯心日灰。近來又遭知己骨肉之變,寒雁一影,飄零天末,是則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翻譯:
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條河流匯集而成。(秋冬時節)湖面因為寒冷凝結,如同一匹白絹一般。等到春夏季節,九條河流發水以后才有(眼前)的湖面。但是,這九條河流發水的時候,長江也正發大水。九條河流之水奔騰浩蕩,直奔潯陽;而長江的波浪如同卷起的白雪,聲音如同雷聲轟鳴,仿佛從九天上飛流直下。竭盡那九條河流的正漲潮的勢頭,不足以抵擋長江旁溢的波浪。這九條河流只得像人屏住呼吸裹緊衣服一樣不敢和長江爭雄。九條河流越退卻,長江越進逼,原來的那些坑洞、狹窄的地方根本不能承受長江的沖擊,開始漲滿潮水成為青草湖、赤沙湖、云夢湖。清麗世界,搖撼天地八九百里。
而岳陽樓聳立于江湖交匯的地方,早早晚晚,看盡它變幻無窮的吞吐之態,這是岳陽樓奇特的地方。樓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爐,劈開水面,正對著這座樓,山上的樹木清晰可數。從君山上的酒香亭、朗吟亭上遠望洞庭湖,見到的水面最大,所以只因千里茫茫的一個大山谷里水面遠接天邊,日光沐浴其中為奇妙。岳陽樓見到的水面稍窄,前面能看到長江北岸,正好必須以君山的妖媚來文飾它的不足(丑陋),何況江湖在此交匯的氣勢,如果沒有一座山來包容,只是莽莽洪流,又有什么意趣呢?所以樓的氣勢,有了水才雄壯,有了山才美麗。
我們出游的這一天,風和日麗,湖面像被熨燙過一樣平坦。時常有小船來來往往,像蠅頭小字,附著在白練似的溪流上。舉酒同飲,意趣閑淡。中午時分,風漸漸大起來,湖水有汩汩的聲音。很多船只排陣而來,景色雄壯讓人愉快。傍晚時分,狀如炮車般的云升騰起來,狂風大作,湖面波浪奔騰,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洶涌起伏,震撼城郭。我這時環顧四周一片慘淡,放下筷子站立起來,憂懼悲傷,傷心流淚而且不能自制了。從前滕子京因在慶州統領軍隊抗敵的事情被貶官到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憂郁,擴大原有城樓的規模而有了現在的岳陽樓。等到完工,賓客同僚請典禮大樂慶祝落成。滕子京說:“簡直要扶著欄桿大哭一場才覺得痛快”。
范仲淹“先憂后樂”的話,是因為滕子京有作為而發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墻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勞生者,邊疆得以安寧。但后來執掌法律的官員卻以耗費國家資財的罪名上書彈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貶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紀輕輕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統領軍隊是知名的武將,年輕時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又有范仲淹這樣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貶官)不久政績卓著至極,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詩文寫作束縛,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沒有得到國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鬢發已經白了,往日的壯志已經心灰意冷,近來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飄零天涯,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場啊!
理解: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資、沅、澧,北分松滋、太平等長江支流,煙波浩淼,湖山輝映,自古以 來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勝地;岳陽古稱巴陵,位于洞庭湖與長江匯合之處,枕山帶湖,為巴、蜀、荊、襄之要沖。北宋慶歷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應朋友之約,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千古名文《岳陽樓記》于是誕生。
文章開頭即切入正題,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以“慶歷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莊重雅正;說滕子京為“謫守”,已暗喻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后文抒情設伏。下面僅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為全篇文字的導引。
第2段,格調振起,情辭激昂。先總說“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設定下文寫景范圍。以下“銜遠山,吞長江”寥寥數語,寫盡洞庭湖之大觀勝概。一“銜”一“吞”,何等的氣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極言水波壯闊;“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說陰晴變化,簡練而又生動。前四句從空間角度,后兩句從時間角度,寫盡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承前啟后,并回應前文“唐賢今人詩賦”一語。這句話既是謙虛,也暗含轉機,經“然則”一轉,引出新的意境,由單純寫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筆法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構出全文的主體。
3~4兩段是兩個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兩股奔涌跳躍的情感之流,傳達出景與情互相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這是一個引發議論的詞,又表明了虛擬的情調,而這種虛擬又是對無數實境的濃縮、提煉和升華,頗有典型意義。“若夫”以下描寫了一種悲涼的情境,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凄楚。這里用四字短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敘。淫雨、陰風、濁浪構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無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嘯猿啼”之際,怎能不令過往的“遷客騷人”有“去國懷鄉”之慨、“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領起,打開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盡管也是列舉性的語氣,但從音節上已變得高亢嘹亮,格調上已變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寫,雖然仍為四字短句,色調卻為之一變,繪出春風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游蕩,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活力。作者以極為簡練的筆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讀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句式、節奏與上一段大體相仿,卻也另有變奏。“而或”一句就進一步擴展了意境,增強了疊加詠嘆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氣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樓也”的心境也變成了“寵辱偕忘”的超脫和“把酒臨風”的揮灑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后,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托古圣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涼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標明寫作時間,與篇首照應。
《古文觀止》的作者總評本文說:“岳陽樓大觀,已被前人寫盡。先生更不贅述,止將登樓者覽物之情寫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憂樂一段正論。”這一評語確實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實質。
【游岳陽樓記翻譯】相關文章:
游岳陽樓記原文翻譯10-01
游岳陽樓記閱讀翻譯08-29
游岳陽樓記節選翻譯08-01
游岳陽樓記翻譯賞析08-03
《游岳陽樓記》袁中道翻譯08-01
游岳陽樓記有刪改翻譯10-03
游岳陽樓記袁中道翻譯12-03
《游岳陽樓記》原文及翻譯賞析07-02
袁中道游岳陽樓記翻譯09-10